Page 43 - 南京医科大学社科版
P. 43

南
               第3期 总第122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6月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251  ·
                                              Journal
               说辞,医生与患者就“客观世界”无法达成共同的认                           体的客体被构造的难题,正如劳尔对胡塞尔的评
               识,医生和患者很多情况下对于疾病的认识存在天                            价:“这个问题并不是现象学所特有的。它一贯苦
               然的鸿沟,更谈不上遵守“社会世界”的共同法则;                           恼着任何接受纯粹理性提供的解决的哲学,而且对
               第二,哈贝马斯主导理性交往就特定对象达成一致                            于先验现象学所必然成为的如此极端的本质主义,
               就会形成主体间性,而实际上哈贝马斯没有就如何                            这种困难被大大增强了。” 如果以主体间性作为
                                                                                         [14]
               实现理性交往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这也是哈贝                            叙事医学医患共情并共同决策的哲学基础之核心
               马斯的理论被批判的原因之一。                                    内容,那么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医生只能站在自己的
                   卡伦分别从能够共情和应该共情两个维度寻                           角度来为另外一个自我做诊断和治疗决策。作为
               找相关理论支持,她借用主体间性作为医患能够共                            受到循证医学训练的医生,必然会在理性支配之下
               情并共同决策的哲学基础之核心内容之后,又为医                            寻求对疾病的攻克,而不会去关心疾病带来的病痛
               患应该共情并共同决策找到了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以及疾病带给患者身体、心理、家庭、职业、经济等
              (Emmanuel Lévinas)的理论,她高度赞扬了列维纳                    多方位的影响和改变。这里并非对医生的道德进
               斯为主体间伦理所做的努力:“通过提倡伦理学使                            行不适当揣测,而是基于主体间性角度,医生作为
               这种哲学探索的潮流达到顶峰,他将这种伦理学称                            一个主体,根本就无法做到对异于自己设定的他者
               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负有的责任,这成为哲学的原                            给予适当的治疗,即适合于患者本身需求的诊疗和
               因,替代胡塞尔的知识问题和海德格尔的存在问                             关怀。此外,在患者的主体身份看来,医生也是患
               题,列维纳斯提出伦理的问题是基本的,将哲学转                            者的一种唯我论的投射,患者只会跟自我投射中
               化成为一直致力于主体间人类责任的努力。” 列维                           的医生以一种自以为良好的沟通方式来进行交
                                                       [5]
               纳斯致力于构建以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面对传统                            流,这必然导致“爱的错位”,即医生和患者作为两
               主客体之间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唯我论难题,列维纳                            个主体都将对方“唯我化”。这种唯我化的结果是
               斯从胡塞尔的他者现象着手,认为他者以异于自我                            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为医患关系紧张创造了认知
               的面貌为特征被作为主体的自我认识,并作为区别                            上的条件。
               于自我的另一个主体而存在,即“他还是那种我所                                以主体间性来讨论医患双方还面临医患个体
                      [8]
               不是者” 。在列维纳斯看来,面貌是他者以表现自                           的主体抽象化而曲解的医患关系难题。无论是经
               己的方式超出了主体所投射出的客体中的自我。                             验自我、先验自我还是作为宇宙大全的主体,都无
               当他者的面貌呈现在自我面前的时候,自我对他者                            法替代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以“主体”来代替
               就有了认知并作出回应,而回应本身就意味着责                             现实世界的医患双方,抹杀了人这类生命体所具有
               任。列维纳斯认为自我对他者负有伦理责任,自我                            的诸多特性如尊严,是不恰当的。退一步而言,如
               由此成为负责任的主体。对于这种伦理责任的根                             果将主体的概念进一步弱化,按照卡伦的设想以旁
               源,列维纳斯指出,“人类在他们的终极本质上不仅                           观者的视域,将患者也视为另一个主体,医生和患
               是‘为己者’,而且是‘为他者’,并且这种‘为他者’                         者两个主体之间能否形成疾病的共同认识也存在
                                   [9]
               必须敏锐地进行反思” 。由此可见,列维纳斯试图                           疑问,因为医生这个主体与患者这个主体的经历不
               对传统的主体认识进行颠覆,主体不再是传统的唯                            一样,视野的界限也不一样,因此患者作为主体关
               我论的主体,也不是自我与他者视域整合的主体,                            于疾病的叙事与医生作为主体关于疾病的叙事处
               而是完全依赖于他者的主体,并通过赋予主体对他                            于不同的范式之中,难以通约。而且,随着现代信
               者的责任的第一地位而形成了伦理主体。但是也                             息技术的发展,主体这一概念也会被引入到元宇
               遭遇了学界的批判。林华敏              [10] 认为列维纳斯的他           宙、脑机接口、虚拟空间中。主体在这些非传统生
               者不是另外一个主体,而是一种绝对的外在性。张                            活世界中也将会存在,那么接下来面临的新问题就
               一兵  [11] 、孙向晨 [12] 等认为列维纳斯在存在的境域中                 是: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将会被赋予新的解释。所
               有上帝的维度。德里达           [13] 的批评更为尖锐,认为列             以,必须找到一种可以解释医生与患者共情与决策
               维纳斯关于自我与他者的无中介也无融通的面对                             的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面相遇,传统逻各斯永远不会接受。
                                                                         三、生命间性的提出及其特征
                   卡伦认为基于主体间性,只要医生足够努力与
               患者共情,就可以让两个主体之间实现视域融合,                                近代哲学围绕着理性的拯救和主体性的重构
               完全达成一致。但是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与生俱来                             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形成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
               地具有主体对世界把握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义两条研究路径。虽然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路线没
               然而这还不是卡伦所颂扬的胡塞尔、列维纳斯所独                            能解决主体间性的难题,但是也提出了诸如交互理
               有的问题,所有的主体哲学都面临了其他主体即主                            性、交互主体、实践主体等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以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