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40
第41卷第9期
·1306 · 南 京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2021年9月
过夜后,分别加入浓度为 0、40、80、120 μg/mL 的重 1A)。纯化后的PCR片段经NdeⅠ、HindⅢ酶切后与
组蛋白 Pec1 刺激 24 h。铜绿假单胞菌 PAO1 在 LB pMD19⁃T质粒连接,转化E.coli DH5a感受态细胞,提
培养基 37 ℃振荡培养过夜后,90 ℃水浴灭活 1 h, 取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鉴定,可看到大小约3 520 bp
PBS洗涤3次,用PI标记灭活的PAO1,离心洗涤3次 的重组pMD19⁃T⁃pec1质粒条带、2 692 bp的pMD19⁃T
后,PBS悬浮灭活菌沉淀,以MOI 100∶1比例加入灭 质粒条带和828 bp的基因Pec1条带,与理论值相符
活的细菌悬液500 μL/孔,细胞吞噬15 min后,PBS漂 (图 1B)。 重 组 pET ⁃ 30a ⁃ pec1 表 达 载 体 是 重 组
洗3次,AO染色细胞15 min,用荧光显微镜随机选取 pMD19⁃T⁃pec1 质粒经 NdeⅠ、HindⅢ酶切后插入至
5个视野拍照,采用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 pET⁃30a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所
1.3 统计学方法 得,图中可见5 422 bp的pET⁃30a质粒条带和828 bp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 的基因 Pec1 条带(图 1C),与预期相符,且测序结果
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每个实验单独重复 3 次, 与 NCBI 的数据库比对一致,提示重组表达载体构
两组间比较用 t 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 建成功。
分析(one⁃way ANOVA),并进行线性趋势检验,P< 2.2 重组蛋白Pec1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将经IPTG诱导后的菌液裂解、镍亲和层析柱分
离纯化后的上清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明显
2 结 果
目的条带,大小约30.5 kDa,与预期结果相符(图2)。
2.1 Pec1基因的扩增与质粒构建 2.3 Pec1对MH⁃S细胞增殖的影响
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采用CCK⁃8法检测重组蛋白Pec1对MH⁃S细胞
后,显示的条带与预期一致,大小约 828 bp(图 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别用不同浓度的Pec1刺
A B C
M 1 M 1 2 M 1
5 000 bp 5 000 bp
3 000 bp 4 000 bp
3 000 bp 10 000 bp
2 000 bp 8 000 bp
2 000 bp -2 692 bp 6 000 bp
1 000 bp 1 000 bp 5 000 bp 5 422 bp
-828 bp 4 000 bp
750 bp 750 bp -828 bp 3 000 bp
500 bp
500 bp 2 000 bp
250 bp 250 bp
1 000 bp
100 bp 828 bp
750 bp
A:Pec1基因的扩增。M:DNA marker;1:扩增的Pec1的基因片段;B:重组pMD19⁃T⁃pec1质粒的酶切鉴定。M:DNA marker;1:重组pMD19
⁃T⁃pec1 质粒;2:重组 pMD19⁃T⁃pec1 质粒经 Nde Ⅰ、HindⅢ双酶切;C:重组 pET⁃30a⁃pec1 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M:DNA marker;1:重组 pET⁃
30a⁃pec1表达载体经Nde Ⅰ、HindⅢ双酶切。
图1 重组质粒pMD19⁃T⁃pec1及pET⁃30a⁃pec1的构建
Figure 1 Construction of the plasmid pMD19⁃T⁃pec1 and pET⁃30a⁃pec1
激细胞后,在24、48、72 h 3个时间点观察,随着刺激 2.5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浓度的增加,重组蛋白Pec1对MH⁃S细胞增殖的抑制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经 PI 标记的灭活 PAO1(图
作用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图3)。 5A),与对照组相比,40、80、120 μg/mL 的 Pec1 蛋白
2.4 Pec1对MH⁃S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的影响 刺激 MH⁃S 细胞后,加入灭活 PAO1 吞噬 30 min,随
不同浓度的 Pec1 刺激 MH⁃S 细胞 24 h 后,检测 着刺激浓度的增高,吞入胞内的灭活菌逐渐减少,
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结果表明,0(对照组)、 且胞内相对荧光定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 5B,
40、80、120 μg/mL Pec1 处 理 的 吞 噬 指 数 分 别 为 P < 0.001)。
1.00±0.04、0.82±0.02、0.04±0.01、0.03±0.01,表明随
3 讨 论
着 Pec1 浓度的增大,MH⁃S 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逐
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图4) 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发挥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