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121
第42卷第9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9月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1315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特征研究
周贵香 ,吴 雯 ,王 炎 ,陆 兵 ,高雨蒙 ,彭红红 ,施 超 1,2*
1
1
2
2
2
2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00
1 2
[摘 要] 目的:客观、科学地描述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
2)感染谱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文章,限定搜索词,检索时间截至
2022年3月,并对纳入的研究使用R version 4.1.3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53项研究,SARS⁃CoV⁃2无症状感染构成比
为28.47%(95%CI:22.05%~35.90%)。亚组分析表明,不同年龄和毒株类型中SARS⁃CoV⁃2无症状感染构成比在组间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而在不同地区(大洲)、职业、特殊人群、国家发展水平、研究设计类型、样本量、检测方法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大部分
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似。结论:SARS⁃CoV⁃2无症状感染构成比是28.47%;18~64岁年龄段无症
状感染构成比较其他年龄段更高;Omicron变异株无症状感染构成比较Delta及其他毒株更高。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Delta毒株;Omicron毒株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4368(2022)09⁃1315⁃07
doi:10.7655/NYDXBNS20220919
2019 年底,中国武汉暴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 关键词:“COVID⁃19”、“SARS⁃CoV⁃2”、“无症状感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染”,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
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WHO报 1.2 方法
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3 月 25 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1.2.1 SARS⁃CoV⁃2感染者的定义
[1]
476 374 234例,死亡病例6 108 976例 。WHO宣布 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条件之一:①SARS⁃
新冠大流行至今,病毒不断变异,WHO关注的SARS⁃ CoV⁃2 核酸检测阳性;②未接种 SARS⁃CoV⁃2 疫苗
CoV⁃2变体已经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 者 SARS⁃CoV⁃2 特异性 IgG 抗体和 IgM 抗体均为
cron,其中 Delta、Omicron 这两种毒株在 2021—2022 阳性 [3] 。
年是全球主导流行株 。SARS⁃CoV⁃2感染者中存在 1.2.2 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
[2]
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由于隐匿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性强,所导致的传播难以预防,是疫情防控的一个巨 无症状感染者指 SARS⁃CoV⁃2 病原学检测呈阳性,
大挑战。针对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的研究较 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
少,且现有报道的SARS⁃CoV⁃2无症状感染构成比差 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
[3]
异较大,不同毒株无症状感染构成比呈现明显差异。 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
本文对无症状感染构成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 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
合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酸检测阳性,经过 14 d 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
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
1 材料和方法
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
1.1 材料 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
使用 PubMed、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 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
染”状态。目前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有4种途径:
[基金项目] 无锡市卫生健康委项目(BJ2020100);无锡市卫
一是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二是聚集性疫情的调
健委重大项目(Z202019);无锡市科技局发展项目(Y20212
042);无锡市卫健委医学重点学科项目(FZXK202110) 查;三是传染源的追踪;四是部分有境内外 SARS⁃
∗ CoV⁃2感染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人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shichao.x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