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41

第44卷第3期         张  平,徐云燕,陈 莹,等. 基于可降解两性离子聚碳酸酯纳米胶束的设计合成及其血液长
                  2024年3月                循环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4(3):329-335                    ·331 ·


                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仪(安东帕           1.2.5 体内长循环实验
                公司,奥地利)测量纳米颗粒大小。纳米胶束的蛋                                采用体重 220~400 g ICR 雄鼠为模型,按照
                白稳定性实验通过向纳米胶束溶液中加入 10%牛                           18 mg/kg 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纳米胶束溶液,在不同
                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再利用 DLS            时间点(0.2、0.5、1、2、4、8、26 h)通过眼眶取血收集
                以观测24 h后的纳米胶束粒径变化。                                血样。加入裂解液(1% Triton X⁃100)和有机试剂
                1.2.3 细胞毒性测试、溶血实验                                 DMF,放入 37 ℃摇床内过夜。离心并收集上清液,
                    采用 MTT 法,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为模型,                    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扫描范围649~680 nm)。
                测试聚合物PAC(TCB)和PEG⁃PCL的细胞毒性。将                      1.3  统计学方法
                HeLa细胞接种于96孔板(细胞密度为1.0×10 个/孔),                       数据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数据使
                                                       4
                置于 37 ℃、5% 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过夜,加入                      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Student⁃t
                不同浓度的 PAC(TCB)、PEG⁃PCL 溶液,继续培养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 h后,每孔加入MTT试剂,继续培养4 h,最终利用
                                                                  2  结 果
                酶标仪进行紫外吸光度检测。
                    红细胞破裂法评价两性离子PAC(TCB)胶束的                       2.1  两性离子聚碳酸酯PAC(TCB)的合成
                溶血毒性。将新鲜小鼠血液离心并收集红细胞,经                                以 AC 为单体,异丙醇为引发剂,在双(双三甲

                PBS 洗涤 5 次后,用无菌的 0.9%生理盐水将 0.2 mL                 基硅基)胺锌的催化下,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得到了
                的红细胞稀释至 4 mL(5%血细胞比容)。接着,将                        分布较窄的 PAC 聚合物(聚合物分散指数为 1.3);
                不同浓度的纳米胶束溶液加入到 100 mL 稀释好的                        TCB 分子通过 Michael 加成反应修饰到聚合物 PAC
                红细胞溶液中,37 ℃ 4 h 后,离心并收集上清液,用                      的双键侧链上,得到聚合物PAC(TCB)(图1)。核磁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吸光度(λ=542 nm)。蒸馏                         氢谱结果显示(图2A),根据异丙醇端甲基(δ 1.1)和
                水、0.9%的生理盐水孵育稀释的红细胞悬浮液分别                          侧链上双键(δ 6.3)的峰面积积分比得到 PAC 分子
                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溶血百分比计算公式                             量为 8 000;PAC(TCB)聚合物侧链上的双键完全消
                如下:                                               失(图 2B),表明 TCB 成功接枝到聚合物 PAC 上,通
                    溶 血 率(%)=(Dsample- DNegative )/(DPositive- DNegative )×  过计算得到聚合物 PAC(TCB)的分子量为 22 000。
                100%(其中Dsample为纳米胶束孵育后上清液的紫外吸                     此外,PAC⁃PCL、PAC(TCB)⁃PCL和PEG⁃PCL聚合物
                光度值,DNegative为0.9%生理盐水孵育后上清液的紫外                   同样通过开环聚合和 Michael 加成后聚合修饰成功
                吸光度值,DPositive为蒸馏水孵育后上清液的紫外吸光                     合成,分子量分别为8 200、11 500和11 300,聚合物
                度值)。                                              分散指数分别为1.34,1.40和1.21。
                1.2.4 细胞摄取实验                                      2.2  胶束的表征与稳定性
                    HeLa 细胞以 1.0×10 个/孔的密度铺于 24 孔板                    胶束溶液采用溶剂交换法制备得到。PAC(TCB)
                                      5
                中,置于含5% CO2、恒温37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过                       和 PAC(OEG)胶束的水合粒径分别约为 160 nm 和
                夜,每孔加入 Cy5 标记的纳米胶束溶液(4 mg/mL,                     250 nm(图 3A),两性离子型纳米胶束粒径略小于
                50 mL),继续孵育1 h和6 h,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                     PEG 类,这是因为两性离子基团的水合能力比 PEG
                胞对纳米粒子的内吞行为。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                            更强。为了观察胶束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力,分别向
                定量分析细胞对不同纳米胶束的内吞能力。                               PAC(TCB)、PAC(OEG)、PEG⁃PCL 和 PAC(TCB)⁃


                      O
                                            O
                    O   O                                              O
                                i
                              HOPr                          TCB
                                          O  O       O  x            O  O      O
                               i                             ii                 x
                   O    O                      O   O                      O  O
                                                                                              H
                                                                               S        S     N     N +     -
                                                                                   O                     COO
                                                                                     2
                                                                                             O
                      AC                        PAC                               PAC(TCB)
                                                  图1  PAC(TCB)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Figure 1  Synthetical route of PAC(TCB)polymer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