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南京医科大学社科版
P. 15
第2期 总第121期 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4月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117 ·
Journal
不合理利润链推进医药分开。其次,以医保为杠杆 加强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发展阶段之间的均衡发
加强完善两两互嵌机制,从医保—医药的药品谈判 展,一方面需要统一数据标准,提升信息互通共享
机制、医保—医疗的付费机制和医疗—医药互嵌的 层级,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
药品采购机制 [18] ,进而推动公立医院深化综合改 为支撑,统筹整合医疗、医保、医药领域海量大数
革。最后,逐步向三者协同治理,推进医药卫生领 据,实现决策、监测、评估等场景化问题,需要统一
域部门间的合作沟通和信息共享,以激励相容机制 数据标准,完善数据采集方式、数据标准及管理办
和利益协调机制化解不同领域与主体间利益冲突, 法,逐步推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
加强医院经营管理与医保支付方式衔接,加强药品 应等领域数据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衔接,为政府公
集中采购与临床应用衔接,加强医保谈判与药品集 共决策和改革提供精准、科学的信息支撑 。另一方
[7]
中采购衔接,加强医疗控费与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衔 面,需要继续完善公平可持续的资金保障制度,首
接,加强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与卫生健康体系改革 先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和财政预算管理,统筹公共卫
相衔接 [19-22] ,丰富医疗卫生服务内涵,从“三医”联动 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走向健康治理,形成健康合作治理网络 [17] 。 提升,做到补基层短板,体现基层医疗卫生和公共
从中观层面来看,构建部门协作网络,优化政 卫生服务公益性;其次化解医保基金运行风险,以
策工具使用与资源配置。一是不同阶段对职能部 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引导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疗
门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要求不同,根据卫生健康领域 卫生资源更有效配置,形成有序就医格局。最后完善
改革的实际需要,相应改革发力方向会存在趋势变 项目资金投入机制,以项目资金强化计划导向,也可
动,新进的或者差异化的改革任务经过识别而相继 突破单位限制,以项目构建利益共同体,强化激励效
被纳入或剔除出政策推进议程 [23] 。卫生健康领域 果,降低行政成本,并实现项目资金全流程有效监管,
改革的复杂性和内容广泛性需要各部门建立紧密 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保证医疗卫生服
合作关系,针对常态性改革任务,需要明确卫健委 务资源分配的效率、公平与可及性 [24] 。
在卫生健康改革过程中统筹全局的主导性地位,以 从微观层面来看,政策对象既要关注以医务人
更大的权力机制赋予其有效利益协调能力,更好进 员和管理者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供给者,也需要关注
行健康资源高效配置;针对关键性、艰巨性、突发 以患者、群众为主体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者。针
性、紧急性议题,应建立由上级部门牵头的联席会 对医务人员,一是发挥薪酬制度工具指挥棒作用,
议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财政、医保、发改、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
人社等关键部门互动配合机制,发挥联动协作网络 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注重医务人员的稳定
互补性协调性优势。二是根据政策变迁理论,在政 收入和有效激励,保障医务人员收入不再与业务收
策变迁的不同阶段,政策工具使用程度、政策工具 入挂钩,从制度设计上减少寻租的可能,建立破除
类型变化及政策目标均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伴 逐利机制的薪酬制度,回归医院公益性、回归医生
随新医改政策执行,约束性供给类政策工具应逐步 本职初心,促进医生行为及目标与促进医院公益性
成熟完善,环境型政策工具逐渐稳定,而需求类政 等卫生治理目标趋同。二是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
策工具应更多投入使用。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境和后勤保障,工作量大、工作负荷重、长时间工作
等资源配置需求类政策工具,积极引入各类社会力 问题普遍,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对自身执业环境的
量参与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服 评价,应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加强医务人员人
务质量,增强社会共治能力,从而实现政府部门、居 文关怀。三是完善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制度和晋升
民、卫生体系及第三方共赢局面 [16] 。三是健康资源 机制,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遵循医疗卫生
配置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针对 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既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
基层医疗机构和上下协同的政策数量相较于上级 人才,又要为医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机
医疗机构少,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 会,完善评价标准和晋升机制,建立分层分类评价,
系,向上建立以疑难复杂和重大疾病的医疗服务需 注重临床工作质量评价,破除“五唯”倾向,探索建
要为重点的国家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向下规 立健康科普、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等成果评价。政策
范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 设置应更多突出健康结果与服务导向,关注重点人
理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人 群、重点问题与重点领域。针对老年人建立完善养
才培养和留用,多部门共同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免费 老服务体系,提供普惠养老服务,支持医疗机构提
医学生培养政策措施。推进“医疗+互联网”服务新 供医养结合服务,针对失能老人加强社会支持建立
模式,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应用远程 完善长期照护机制;针对育龄人群,实施生育支持
医疗体系推动卫生与健康领域教育培训常态化。 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针对新生儿提供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