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130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1卷第9期
·1396 ·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21年9月
·临床研究·
育龄期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高危因素研究
钱欢欢,林明娟,朱 姝,徐 炜,戴辉华,王秀丽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 目的:探究育龄期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
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育龄期患者(18~48岁,排除该年龄段中的绝经女
性)共1 866例,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 83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患者31例,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处理
其临床资料。结果:育龄期女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恶变率为1.67%。患者年龄≥40岁(OR=3.380,P=0.008),月经频发
(OR=5.202,P=0.009),B超提示囊肿直径≥7.5 cm(OR=6.063,P < 0.001),B超见囊壁乳头状结构(OR=21.516,P < 0.001),单侧囊
肿(OR=4.170,P=0.031),合并子宫肌瘤(OR=2.916,P=0.038)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
≥40 岁、月经频发、肿瘤直径≥7.5 cm、B超图像见囊壁乳头状结构、单侧囊肿、合并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
生恶变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高危因素;育龄期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4368(2021)09⁃1396⁃04
doi:10.7655/NYDXBNS2021092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常见的 ovarian cancer,EAOC)患者与 OEM 患者进行了回顾
妇科疾病之一,育龄期女性的患病率为 10%~15%。 性分析,认为绝经期女性、囊肿直径≥8 cm、合并子
[5]
卵巢型 EMS 是 EMS 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生恶变的 宫内膜病变是OEM恶变的临床高危因素 。但是,
EMS 患者中 80%以上都是卵巢型 EMS。EMS 虽然 EMS 主要的发病人群为 18~48 岁的育龄期女性,国
恶变率不到1%,但一旦恶变,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内外尚无针对育龄期 OEM 患者恶变高危因素的大
卵巢透明细胞癌,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重视 样本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 1 835 例育龄期
EMS 发生恶变的高危因素对临床治疗和随访监测 OEM患者和31例育龄期EAO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
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前国内外针对EMS恶变临床高 析育龄期OEM女性发生恶变的临床高危因素,以期
危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在卵巢癌病例中回顾性分析 为临床诊治和随访EMS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3]
合并EMS的患者资料。2018年台湾Chiang等 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分析了EMS患者发生恶变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发
现年龄增长、收入过高或过低、压力大、盆腔炎和育 1.1 对象
龄期延后是内异症恶变的高危因素。但这项研究 2012 年 1 月 1 日—2017 年 12 月 31 日因患卵巢
并未分析 EMS 发生恶变的临床高危因素。日本学 囊肿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接受
者Kobayashi 等 对6 398例全年龄层的卵巢子宫内 手术治疗的育龄期患者1 866例(18~48岁,排除该年
[4]
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sis cyst,OEM)患者进 龄段中的绝经期女性,排除病史不全、合并其他恶性
行了平均时间长达12.8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结果认 肿瘤史病例),其中 1 835 例术后病理确诊为 OEM,
为年龄≥45岁的绝经期女性、囊肿直径≥9 cm是OEM 31 例病理确诊为EAOC,所有病例的病理诊断均经过
恶变的高危因素。国内1项研究对45岁以上的子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位以上有经验的病理
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ndometriosis ⁃ associated 科医生确认,EAOC根据Van Gorp标准进行诊断。
[6]
Van Gorp标准 :A类,卵巢癌与EMS发生在同
[基金项目] 江苏省“333”工程(LGY2016003);2018 年江苏
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H2018017);江苏省妇幼健康重点人 侧卵巢,且存在着病理连续性;B 类,卵巢癌与 EMS
才(FRC201709) 发生在同侧卵巢,并不存在着病理连续性;C 类,卵
∗ 巢癌与 EMS 发生在不同侧卵巢或 EMS 发生在包括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xiuli_22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