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79
第41卷第9期 乌兰托雅,李睿亚. 纳米微针导入大豆提取液联合调Q1064 nm激光对黄褐斑豚鼠模型表皮
2021年9月 黑素细胞的影响[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1(09):1342-1347,1353 ·1345 ·
A组 B1组 B2组 B3组 B4组
治疗前
治疗1周即刻
治疗5周即刻
治疗结束3周
图2 各治疗组不同时期皮肤CT表现
表1 各组不同时期豚鼠皮肤SOD活力变化 (U/mg,x ±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即刻 治疗5周即刻 治疗结束3周
A组 31.40 ± 1.63 30.23 ± 1.58 31.56 ± 0.53 32.03 ± 2.44
B1组 24.24 ± 1.67 # 25.34 ± 0.87 # 23.27 ± 1.43 # 24.09 ± 1.93 #
B2组 24.27 ± 1.59 # 25.26 ± 1.32 # 26.75 ± 1.42 *#△ 26.69 ± 1.12 *#△
B3组 23.95 ± 1.36 # 28.08 ± 0.21 # 34.51 ± 0.17 *#△ 36.06 ± 1.94 *#△
B4组 23.57 ± 1.30 # 30.78 ± 1.36 *#△ 37.32 ± 1.28 *#△ 40.48 ± 1.84 *△
F值 9.65 134.78 184.54
P值 0.12 000.01 000.02
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A组比较,P < 0.05;与B1组比较,P < 0.05。
*
△
#
增多刺激 MC 致色斑形成。研究表明,豚鼠表皮内 皮肤CT镜下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层较多的MC
MC 和黑素小体分布与人体相似,若暴露紫外线下 呈簇状分布,黑素颗粒明显增多,弥漫分布呈强折
[21]
也有类似人体的色沉反应 。 光性粗大颗粒,形似“繁星点点”,也可见树枝状增
皮肤 CT 对黄褐斑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检测 殖活跃 MC。真皮浅层可见少许黑素颗粒沉积,周
优势包括:进行无创分型,根据镜下MC形态判断是 围偶可见不规则性的噬黑素细胞。与 A 组相比,造
否处于活跃期,从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造模后 模后豚鼠基底层黑素含量显著增加,MC活跃,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