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 56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总第103期
             · 150  ·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1年4月


             病情给出了理法方药,结合全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中医                           版诊疗方案中的恢复期对应,并补充了推荐中成药类
             全程深度介入模式(表1)。2月22日,《新型冠状病毒                        别及传统非药物疗法等综合干预措施 ,中医药将在
                                                                                                [4]
             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意见(试行)》发布,与第六                          疫情后期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表1  中医药介入模式
                     人群                          诊疗思路                                  诊疗方法
              普通人群或密切接触者 中医预防为主,以社区为单位,统一发放中医预防方                         中成药、中药汤剂、中医适宜技术、传统功法等
              确诊患者               中西医结合,定点医院集中救治,采用“通治方”辨                 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医适宜技术
                                 证加减
              恢复期患者              中医康复为主,以社区为单位,辨证发放个体康复                  中药汤剂、中成药、中医适宜技术、膳食疗法、传
                                 方                                       统功法等

                                                               认为是最接近西医所说的微生物致病的观点 。明
                                                                                                       [8]
                      二、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价值
                                                               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迅速,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以
                 (一)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吴又可、戴天章、余师愚、杨栗山等医家为代表倡导
                 数千年里,中医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                          戾气学说的“温疫学派”,重在“祛邪”;以叶天士、吴
             疫病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黄帝内经》时                           鞠通、薛生白、王士雄等为代表创立并不断完善“卫
             期的气运学说,《伤寒杂病论》时期的伤寒学说,《瘟                          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温热学派”,建立了
             疫论》时期的温病学说。                                       完整的温病学辨证治疗体系。
                 关于疫病文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                              (二)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优势
             甲骨文中。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汉书》等非医学                               对于疫病的防治,中医有着一套理论较为完
             书籍中对瘟疫流行传播和防治的论述,体现了人                             备、技术方法丰富的辨证施治体系。在防治疫病方
             们对疫病的初步认识,但此时期并未形成系统的                             面中医药有几大明显的优势。
             理论  [5] 。而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当以《黄帝内经》为                           一是疗效确切。中医药在 2003 年的 SARS、
             最早,如《素问·刺法论》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                         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
             强调疫病具有传染性和致死性两大特点,指出疫病                            的甲型 H7N9 流感等疫情防控中都发挥了积极作
             有“疠”“疫”之分,“疠”“疫”有寒、温之别,且以温                        用。而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治中,中医药能够明显缓解
             疠、温疫多,将热病称为“伤寒” ;《黄帝内经·素问                         症状、减少轻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
                                        [5-6]
             遗篇》中提出了“三虚”说,认为“天虚”“人虚”“邪                         率。张伯礼院士带领的团队统计分析52例新冠肺炎
             虚”为疫病发生的三个因素,而其中的“天虚”主要                           出院患者临床资料,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平均体
             指五运六气的失常,后世称之为五运六气理论                       [7] 。  温恢复时间为2.64天,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平均
             东汉时期,张仲景宗《内经》之说,称疫病为“伤                            住院时间为 7.38 天,病死率为纯西医组的 22.7%,轻
             寒”。其所著医书《伤寒杂病论》中的“辛温”治法和                          症转重症的比例仅为纯西医组的16.0%,得出了中西
            “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多则温热药方,结合当时                           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结论 。
                                                                                                        [9]
             的气候特点,可考证是对寒性疫病辨证的基础 ,而                                二是不良反应较小。2003 年 SARS 患者的治疗
                                                      [6]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又提出了“温病”                           中,国医大师邓铁涛带领中医团队第一时间介入治
            “风温”的概念,故张仲景的“伤寒”之说被认为是广                           疗,创造了“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的奇迹,且
             义的伤寒。由于《伤寒杂病论》以六经为纲辨证治                            经中医药介入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后遗症。
             疗疫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并在当时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采用阿比多尔等抗病毒药物治
             的疫病防治中起到了非常好的疗效,因此,后世诸                            疗,患者容易出现腹泻等情况,同时,西医的激素治
             多医家都深受其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伤寒                            疗会导致肺纤维化          [10] 。因此,与西医相比,中医药
             学说推崇备至。此后,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                            治疗能减轻并发症、减少激素用量等,其不良反应
             疫病以温性居多,用伤寒方药治疗疫病大多无法取                            相对较小。
             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寒、温学派开始争论不断。直                                 三是组方灵活。随着对疫情病因病机和证候
             至明末清初吴又可的《瘟疫论》问世,寒、温分立,温                          的认识不断增加,国家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部分
             病独立于伤寒学派自成一门学科,中医疫病学理论                            也在不断更新,自第三版诊疗方案开始纳入中医治
                     [6]
             体系形成 。吴又可提出的“戾气”致疫学说,突破了                          疗,随后发布的诊疗方案都对上一版的中医治疗方
             以往“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认识,其对“戾气”的解释被                         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如第六版诊疗方案新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