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 108

南                                              第5期 总第106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514  ·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1年10月
                                            Journal
             信行为。尤其当他们看到自己或其他同学不讲诚                             教育难以被大学生吸收内化为对自身的道德约束;
             信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因此多次获利,不仅                            最后,诚信教育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不足,对学生主
             没有意识到这本质上是“主体发展过程中短期目标                            体的吸引力较弱,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主动
             的虚假实现” ,还产生了侥幸心理,以至于越来越                           地接受诚信教育。
                         [10]
             多模仿者出现,失信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泛化。同                                  2. 诚信教育方法流于形式,缺乏与学生主体的
             时,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对自己也                            共鸣
             会做出失信行为,例如,没有按时完成自己制定的                                 随着国家对诚信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加强,诚信
             目标,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却不能做到等等。最后,                            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诚
             应当注意到,许多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信教育总体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然而,仍有一些
             掌握了丰富的诚信知识,具有一定的诚信观念,甚                            高校的诚信教育存在应付任务、流于形式等问题,
             至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度很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他                            没有重视大学生作为高校诚信教育主体具有其特
             们对诚信问题难以做到知行合一。这也反映了面                             殊性,也没有重视学生作为诚信教育主体的能力和
             对诚信问题,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对客体的分离。                            需求。一方面,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口号式
             也就是说,这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一定能够转化                            的空洞理论,并且为学生设置了过高的、不符合大
             为实际行动,具体表现为:明知应当怎样做出诚信                            学生实际的道德目标;另一方面,部分诚信教育的
             行为却不付诸实际行动,对他人的失信行为持旁观                            内容和列举的事例不仅脱离时代、脱离大学生日常
             态度而不是去劝阻,他们自身也往往为了眼前的利                            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不能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等
             益和欲望做出明知故犯的失信行为等。                                 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这导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中主体性培育的缺失                           致诚信教育往往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难以让学生
                 通过对大学生失信状况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分                           主体产生共鸣,诚信的价值和要求也很难真正被大
             析可以发现,诚信教育中加强主体性培育必不可                             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以往片面强调教师主导性
             少。然而,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普遍存在着主体                            的教育方式,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延续,造成师生
             性培育缺失的问题,并具体表现在诚信教育的理论                            关系的异化,这在诚信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
             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方面。                                  向灌输诚信知识、忽视学生感受、剥夺学生对诚信
                 1. 诚信教育基础研究中主体性理论研究不足                         问题的发言权等        [11] 。同时,也存在过度强调主体性
                 诚信这一概念本身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诚”涉                         作用的发挥而放弃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
             及行为主体的内在状态,主要指“内诚于心”,强调                           性,造成“主体性泛化” ,这在诚信教育中表现为
                                                                                    [12]
             不自欺的态度,是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要求;而                             放任学生关于诚信事件的课堂讨论,对学生的观点
            “信”则是在“诚”的价值指向下,主体间的道德准                            和讨论的内容不加以控制,以致于无法引导学生树
             则,是“发言之实”,其核心在“外信于人”,注重信                          立正确的诚信观念等。
             守诺言、言行一致。诚信的达成需要主体内在的                                  3. 缺少有效的实践活动,难以促成主体知行合一
             自律和“慎独”,而诚信品德的培养在本质上是主体                               “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心学思想,指出主体的
             自我约束的道德内化过程。因此,在诚信理论和诚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性和自觉性,这种自觉
             信教育的基础研究中,主体性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                            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中国
             作用。                                               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论述。在王阳明看
                 然而,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                           来,“知行合一”思想集中体现于“致良知”,“知是心
             中,存在浮于表面的问题,尤其是对诚信理论的探                            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
             究不够深入,对诚信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及其作用的                            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
                                                                   [13]
             认识不足,对诚信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视度不                             求。” 这句话从主体性视角可以理解为,人人都天
             够,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统一度有待提高。这                            生具有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实践、对内心的反省(即
             造成了诚信教育缺乏思想性和理论性,导致进行诚                            发挥人的主体性)得到这些道德观念,并转化为相
             信教育时方式单一、内容单调。首先,以灌输为主,                           应的道德行为。在王阳明心学理论下,道德观念是
             囿于说教,学生不能主动深入思考诚信问题,也就                            天赋的,是从主体的内部自然构建的,并且这种内
             无法在学习诚信相关理论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                             在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应用于
             自我塑造和提升,即学习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主                            实践中。
             体性;其次,对诚信来源、诚信运行机制、诚信重要                                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偏重理论教学,缺少有效
             性等问题的讲述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作为诚                            的实践活动,难以促成学生诚信观念与诚信行为的
             信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不够透彻,诚信                            有效转化,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大学生即使掌握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