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 136
第41卷第9期
·1402 · 南 京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2021年9月
表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性别(n) 年龄 病程
组别 例数
男 女 (岁,x ± s) [年,M(P25,P75 )]
联合壬二酸治疗组 48 14 34 32.50 ± 8.38 2.75(0.25,6.00)
传统治疗组 54 11 43 31.69 ± 10.10 1.00(1.00,8.00)
χ /t/U值 1.063 0.020 108.000
2
P值 0.303 0.984 000.876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治疗前、中、后评分比较 [分,M(P25,P75 )]
红斑 毛细血管扩张 丘疹脓疱
组别
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
壬二酸治疗组(n=48) 2.0(1.0,2.0)1.0(0,1.0) 0.0(0,1.0)1.5(0.5,2.0)1.0(0.5,2.0)1.0(0,1.0) 1.5(1.0,2.0)1.0(0.5,1.0)0.0(0,0.5)
传统治疗组(n=54) 1.0(1.0,1.0)1.0(1.0,1.0)0.5(0,1.0)1.0(1.0,1.0)1.0(1.0,1.0)1.0(1.0,1.0)1.5(1.0,2.0)1.0(0.5,1.0)1.0(0.5,1.0)
U值 25.000 35.000 45.000 36.500 37.000 36.500 45.000 42.000 23.500
P值 00.057 00.211 00.693 00.212 00.158 00.365 00.745 00.690 00.052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症状总评[分,M(P25,P75 )] 疗效
组别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 差值
(例) (例) (例) (例) (%)
壬二酸治疗组(n=48) 4.0(3.0,5.5) 2.0(2.0,3.5) 1.0(1.0,2.0) 3.0(2.0,3.5) 10 34 04 0 91.67
传统治疗组(n=54) 3.5(3.0,5.0) 3.0(2.0,3.0) 2.0(2.0,3.0) 2.0(1.0,1.0) 05 33 16 0 70.37
U/χ 值 36.500 40.000 15.000 8.000 7.311
2
P值 00.337 00.413 00.007 0.001 0.007
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前和治疗中比较差 联合壬二酸治疗组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临床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后 2.5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和 治 疗 前 后 差 值 上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 均 < 两组均经过12周治疗,然后通过电话加部分面
0.05),可见联合壬二酸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 诊继续随访 12 周。联合壬二酸治疗组 48 例中,随
传统治疗组。 访 4 周复发 0 例,8 周复发 1 例,复发率为2.08%,12
2.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周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6.25%;传统治疗组54例中,
在有效率方面,联合壬二酸治疗组为91.67%,传 随访4周复发2例,复发率为3.70%,8周复发3例,复
统治疗组为 70.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发率为5.56%,12周有 8 例复发,复发率为 14.81%。
0.05,表4)。联合壬二酸治疗组典型病例见图1和图2。 两 组 进 行 复 发 率 分 析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生活质量评分(derma⁃ 0.032)。
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比较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的 DLQI 在治疗中、治疗后均明 联合壬二酸治疗组患者中有5例面部感到烧灼
显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前后 DLQI 差值差异 和干燥等不适,建议其加强保湿并改善使用壬二酸
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 5),由此可见 方法,即在护肤后局部点涂或通过逐渐延长使用壬
表5 两组患者皮肤病DLQI评分 [分,M(P25,P75 )]
评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 差值
壬二酸治疗组(n=48) 4.0(3.5,6.0) 3.0(1.5,4.5) 1.0(1.0,2.0) 3.0(2.0,3.5)
传统治疗组(n=54) 3.0(2.0,6.0) 3.0(2.0,3.5) 2.0(0.5,3.0) 2.0(0.5,3.0)
U值 34.500 48.500 19.500 20.000
P值 00.252 00.931 00.018 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