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南京医科大学自然版
P. 97

第44卷第7期                  周   寅,俞   静,丁国宪. 肠道类器官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J].
                  2024年7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4(7):979-984                       ·981 ·


                CRISPR/Cas9 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为 IBD 的诊疗                   器官的稳定性与存活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提供了新的思路        [17] 。虽然目前人们还不能通过肠                 是否存在一种技术,既能够稳定地转导目的基因,
                道类器官的基因编辑技术对IBD患者的肠道进行治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类器官的损害?研究者
                疗和修复,但这项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令人乐观                            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仍然在不断地进行尝试,
                的前景和可能。                                           Nanoblades技术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2  脂质体转染                                          4  Nanoblades(NBs)
                    慢病毒载体转导目的基因的方法虽然高效、稳                              NBs是一种起源于小鼠白血病病毒(MLV)的病
                定,但所需的实验周期较长,过程也较为复杂,为了                           毒样颗粒(VLP),是通过CRISPR技术将VLP转导至
                克服这个缺点,研究者们尝试了使用脂质体作为载                            细胞内生成的一种基因编辑工具                  [31- 33] 。2023 年
                体对目的基因进行转染的方法。                                    Tiroille 等 [34] 建立了表达 eGFP 的小鼠结肠类器官,
                    2013 年,Schwank 等 [18] 利用脂质体转染 BAC 系           并通过NBs敲除eGFP以测试NBs的基因编辑能力,
                统成功在小鼠小肠类器官和人类结肠类器官上实                             结果提示,NBs可以达到最高70%的转导有效率,且
                施了瞬时转染荧光标记特定种类的细胞。细菌人                             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不会增加结肠类器官细胞死
                工 染 色 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是     亡风险。该团队在人结肠、前列腺、乳腺类器官上利
                1992年Shizuya等  [19] 在大肠杆菌(E.coli)的单拷贝质            用慢病毒感染和电穿孔的方式分别进行了验证,得出
                粒 F 因子(F⁃plasmid)基础上构建的承载了大片段                     的结论仍然提示,NBs在人类类器官中也可以以最小
                DNA 的克隆载体,因其稳定、高效的优势得到了广                          的毒性做到高效的基因编辑。NBs的基因编辑水平
                泛的应用。这项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且适用范围相                            优于目前使用的其他技术,具有更低的毒性和更高的
                对较广。但可惜的是,由于质粒转染的瞬时性,类                            稳定性与准确性,并且需要的时间更短,使类器官的
                器官在接受转染后只能短暂地表达                [20] ,随着时间的        基因编辑技术变得更加成熟,为疾病发展、药物筛选
                推移,接受转染的类器官会逐渐丧失外源基因表达                            以及类器官治疗等临床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的能力,并且脂质体对类器官的存活可能造成一定
                                                                  5  电穿孔
                的影响,因此,脂质体介导的 BAC 转染类器官并没
                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1-22] 。                             前文描述了基因编辑的几种较为常见的载体,
                                                                  但由于类器官的结构特性,传统的基因载体无法直
                3  PiggyBac转座系统
                                                                  接将目的基因转导至类器官内。经过多种尝试后,
                    PiggyBac 转座系统来源于鳞翅目昆虫,是一种                     研究者们发现电穿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真核 DNA 转座子。它具有特殊的双质粒系                              电穿孔是利用电脉冲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从
                统,其中一个质粒表达携带目的基因的转座子,另                            而将 DNA、RNA、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转移至细胞
                一个表达具有切割DNA序列功能的转座酶,在转染                           的一种相对简单但有效的方法               [35] 。这种方法简单
                过程中,这两个结构相互配合,以“剪切⁃粘贴”的方                          易行,将类器官解离后悬浮于缓冲液内,并利用电
                式将目的基因转入靶细胞内。这样的功能特性保                             转仪(如 Nucleofector 或 NEPA21 等)进行电穿孔将
                证了 PiggyBac 转座系统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并且可                      目的基因载体转至细胞内            [36-37] 。上述研究方法建议
                以携带较大的基因片段 。与此同时,PiggyBac也可                       将类器官解离为单个细胞后再进行电穿孔操作,但
                                    [23]
                以与 CRISPR 技术结合完成类器官的基因编辑                  [24] ,  这种方式很可能会降低类器官的存活能力,2017年
                推动了 PiggyBac 转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                      Merenda等 [38] 研究显示,在实施电穿孔操作前,应将
                PiggyBac 因其可逆、高效率、高精准度、高可塑性的                      类器官解离为细胞团块,而非单细胞,以取得更好
                特性被广泛运用于基因组功能研究、基因编辑等领                            的转导效果。
                域 [25-29] ,不仅在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和靶向药物的                         目前,研究者们已在人类结直肠癌、胰腺癌、肝
                开发上作出了贡献,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也发                            癌和胃癌类器官上成功地利用电穿孔法进行了质
                挥了重要的作用 。                                         粒的转染    [39] 。电穿孔的优势在于对细胞数量的要
                              [30]
                    上述的几种载体虽然在操作的便捷性和转染                           求较低,无需大量制备需要接受电穿孔的细胞,并
                的稳定性上各有优点,但他们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类                            且所需实验时间较短,完成电穿孔后短时间内即可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