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 41

第3期 总第116期                           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月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233  ·
                                              Journal
               理问题,进而可反向导致失能              [15] 。同时,抑郁也可          老年人失能水平,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能是老年人失能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中介变                              为理论框架探讨 iADL 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并构
               量,而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对上述关系具有调节                             建老年人“iADL—认知能力与人格特质—抑郁”分
               效应  [16] 。压力应激理论的观点认为,失能是个体步                      析框架,探讨老年人失能对其抑郁的中介效应以
               入老年时所面临的重大负性事件,其降低了老年人                            及相关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等因素对老年人抑
               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剧了老年人对家庭照料与社会                            郁的调节效应。本研究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支持的依赖度      [17-18] ,引发诸如自我认同的错位、生命               化,消除健康贫困,实现健康均等化提供相应的政
               意义感的下降和社会参与度的疏离等抑郁情绪,也                            策建议。
               成为老年人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因素                 [19] 。               本文基于如下三个研究假设展开讨论:第一,
                   年龄在失能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中                           改善 iADL 对降低老年人抑郁具有显著作用;第二,
               具有调节效应。张月云等             [20] 通过构建“时点—个            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是 iADL 降低老年人抑郁的中
               人—社区”多层次线性模型发现,随年龄增长,重                            介机制;第三,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在 iADL 对老年
               度失能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抑制效应将趋于减                              人抑郁影响机制中具有调节效应。
               弱。李丹等      [21] 运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了收
                                                                                  二、研究设计
               入差异对心理健康的不平等符合年龄中和效应,证
               实了年龄在两者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一)数据来源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首先,唐丹等                [22] 认为老年          本文主要使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
               人独居与空巢等居住方式加剧了失能老年人抑郁                             心(ISSS)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ese Family
               的风险。其次,关于家庭照料对失能老年人心理健                            Panel Studies,CFPS)数据库。2010 年该数据库完成
               康的影响研究较多但争议较大。李青原                    [23] 认为家     首次基线调查,共采访约 14 960 户家庭 42 590 人,
               庭照料显著降低了城乡失能老年人的抑郁水平。                             自 2012 年开始每 2 年一轮针对个体、家庭与社区层
               刘西国等    [24] 则认为因我国缺乏对失能老年人长期                     面全样本追踪调查,数据库覆盖了我国 25 个省份
               照护的社会支持机制,家庭照料反而加剧了失能老                            95%的人口基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人口、
               年人的抑郁水平。而晏月平等               [25] 认为直系亲属照          教育与健康的社会变迁,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翔
               料对不同失能水平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                             实权威的第一手数据          [28] 。
               影响,应考虑针对不同失能水平的老年人制定分类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 2020 年 12 月正式更新的
               养老政策,并兼顾社会参与、居家社区养老与社会                            CFPS 2018 年成人数据库与家庭收入数据库。研究
               保险等因素。陈显友          [26] 认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               对象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剔除抑郁水平、iADL
               的社会支持,提升了老年人自尊自信与社会归属                             与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body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感,对长期照护的积极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主观                            BADL)等关键变量存在缺失值的样本,最终有效样
               幸福感之间形成调节效应。                                      本为4 396例。样本容量符合研究目标。
                   抑郁本质上是生物学、社会心理和个体禀赋等                              (二)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复杂因素综合所致。一方面,既往研究有关失能对                                1. 被解释变量
               老年人抑郁的影响机制及基于人口学和地区因素                                 本文以老年人抑郁水平为被解释变量。CFPS
               等异质性分析尚不充分。另一方面,以人为中心,                            2018 数据是基于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epidemi⁃
               个体在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异质性在抑                             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评估抑郁水
               郁研究中不应被忽视          [27] 。但已有研究仍多以人格               平。原始 CES⁃D 量表为 20 条目量表,实际受访中因
               特质和认知能力的同质性为前提预设,鲜有从个体                            作答时间过长存在较高的拒答率而简化为 CES⁃D
               异质性角度去探讨失能对老年人抑郁的中介效                              10 条目量表。CFPS 2018 数据中抑郁测评量表在
               应。同时,已有研究多从居住方式、家庭照料等非                            CES⁃D 10 条目量表基础上删除“我感到害怕”“我对
               正式社会支持层面探讨失能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                             未来充满希望”2 个条目,形成 CES⁃D 8 条目量表。
               机制或调节效应。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                             通过询问“过去 1 周发生如下行为频率”,包括:①我
               基层卫生体制等正式社会支持机制的逐步完善,                             感到情绪低落;②我觉得做任何事都很费劲;③我
               以及移动互联网和电视等社会参与媒介快速普                              的睡眠不好;④我感到愉快;⑤我感到孤独;⑥我生
               及,这些因素是否对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                             活快乐;⑦我感到悲伤难过;⑧我觉得生活无法继
               调节效应,政策上是否存在心理绩效等问题还需                             续。8 个条目由 4 级李克特量表构成,即“0=几乎没
               深入探讨。                                             有(不到 1 天)”“1=有些时候(1~2 天)”“2=经常有
                   区别于已有研究,本研究尝试通过 iADL 表征                      (3~4 天)”“3=大多是时候有(5~7 天)”。CES⁃D 8 条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