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 97

第1期 总第102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月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91  ·


             担着什么?”——使命是什么?在对世界、国家、民                           摸得着,“落地”感不言自明。但是,“课程思政”则不
             族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对自身有一个理性判断和目                            然。字面理解,“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指的是除“思
             标规划,有信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                            政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是
             民族使命感。显然,“顶天”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                           指教授或传达与“思政课程”一样的知识点、价值观和
             概念,至少是理念层面的认知,而精神和认知的养                            意识流 。因此,“课程思政”的首要落脚点是“课程”
                                                                     [9]
                                            [6]
             成从来都需要从最基础的长期抓起 。                                 如何与“思政”结合,为此,我们需要厘清几个误区。
                 (二)“立地”的要素分析                                       第一,不应用“思政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来束缚
                “立地”需要回答的是:①怎样让顶天的“三问”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有形而“课程思政”无形,
             通过“课程”这个媒介和桥梁直通大地?由于这里                            要有接受和允许“无形”存在的思想准备和胸襟,所
             探讨的是“课程思政”的内涵要素,自然是要回到课                           谓的“大思政”观正是如此。第二,不应急于使用
             程的基本要素,即如何运用“课程”这个媒介和桥梁                          “示范课程”“示范点”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课程思
             去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这一点在文章的                            政”贴标签,对于一种“无形”的形而上的存在,应该
             第四部分详述。②“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内容是什                           很难有一种有形的可供大多数课程效仿的外在表
             么、方法是什么?这里的“课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象所呈现。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应为“课程
             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课程,集有形与                            思政”而“课程思政”,首先需要理解它,其次需要接
             无形于一体,其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性                            受它,再次才是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自愿地诠释它。
             质和类型课程的教学活动予以传播。③有没有达                                  在厘清上述误区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来探讨
             到“顶天立地”的初衷?用公民素质、国民意识、集                           如何使“课程思政”显性化的问题。既然“课程思
             体精神、责任担当等非传统的教学评价要素和手段                            政”是一个无形的形而上的“大思政”理念的存在,
             去观察和衡量“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如此看来,                           那么就需要为这种无形找到一种或几种可以看得
            “顶天”是理念,“立地”是途径;或者,“顶天”是精                          见、也可以摸得着的有形介质。
             神,“立地”是实践。因此,“思政”是“顶天”,“课程”                           (一)理论意识的养成与理论体系的构成——
             是“立地”,“课程思政”本来就是一对辩证的统一。                         “课程思政”“顶天”之本
                 (三)“顶天”和“立地”的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
                “顶天”是高远的理想和志向,是思政教育理                           革模式,尚在起步阶段,应坚持因时而异,让“课程
             念,“立地”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做法,是教学活动                           思政”既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又契合本专业人才
             有组织与执行,那么,“课程”恰好是两者有机结合                           培养的需求。影响“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的因素
             的桥梁。但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需要                           很多,除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大环境以外,坚持
             基于专业课原本的特性,而不是对专业课的本质进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习、掌握和熟练应用社会主
             行改变,更不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原本的专业课                            义理论体系和内涵要义也是至关重要的                   [10] 。
             教育 ,而是要在专业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体系应当是与国家的
                 [7]
             思政教育理念,可以尝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建国之本的理论体系相吻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                            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起点,
             课程模块相结合的、集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                            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变化的趋势,形成自成体
             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                            系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框架、理论内涵。“课程思
                 [8]
             合力 。这种融入是通过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政”的“顶天”需要关注的正是国家发展的宏观动
             选择和教学实践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考核四个方面                             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更新、
             层层递进,最后,还应当测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包括                           完善和发展,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种关注落实在
             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综合评价等。总之,“课程思                            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简单叠                                  知识具有相互融通性,哪怕是不同学科领域的
             加,而应当是相同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下的不同教                            知识,都可以在其中凝练和发现相同或相近的价值
             育方法和教育路径的选择与运用。                                   理念,具体的知识点只是一种表象和形式,“课程思

                    四、“课程思政”执行的路径分析                            政”的教育理念正是要以宏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去
                                                               理解、组织和安排具体、微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
                 如何使“课程思政”的“顶天立地”显性化,具有                        践,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可理解和可操作性,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不                                (二)教师培养——“课程思政”“立地“之魂
             断探索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的问题。                                       如果学生是课程的对象和应受者,那么,教师
                “思政课程”具有明确的课程抓手,可以说看得见                         则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施与者,作为“课程思政”的关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